中國單邊開放正重塑全球化

文|鄭永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開放政策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請進來”“接軌”和“走出去”。每一個階段,都包含著單邊開放政策的成分。

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開始實行“請進來”政策。當時,國家處于貧窮狀態(tài),急需依靠資本推動經濟發(fā)展。由于內資缺失,吸引外資成為最有效的選擇。因此,國家開始實行“請進來”的政策,主動為外資打開國門,為外資進入營造政策環(huán)境。外資進入中國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早期,西方資本對中國并沒有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因此,首先進入中國的是海外華僑資本,它們對中國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華僑資本進入中國并取得了成效之后,西方資本才開始進入中國。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國家實行了更大規(guī)模的開放政策,外資開始大規(guī)模進入中國。其中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接軌”政策。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從中央到地方,我們主動修改了上萬條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也就是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把中國的開放政策提高到制度層面。這為外商提供了最佳的營商條件和法治保障。

新時代以來,中國開放政策進入“走出去”階段。經過“請進來”和“接軌”兩個階段,中國很快從一個資本短缺經濟體發(fā)展成為資本過剩經濟體。和其他國家一樣,一旦進入資本過剩階段,資本的國際化便不可避免。但是,資本過剩和“走出去”并不意味著中國不歡迎外國資本了。恰恰相反,進入這個階段,中國的單邊開放政策越來越有利于外國資本和商品進駐。進博會便是典型,它為外商提供了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有效平臺。

鄭永年

單邊開放的必然性

過去數十年中國之所以發(fā)展那么快,和單邊開放政策分不開。這種發(fā)展模式與英國和美國之前的發(fā)展經驗有趨同的一面。這些國家都是根據自身需要實行單邊開放政策而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這里尤其要強調一下美國經驗。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美國的發(fā)展和維持世界霸權的能力與其所擁有的三大開放系統(tǒng)直接相關,即開放的教育—人才系統(tǒng)、開放的企業(yè)系統(tǒng)和開放的金融系統(tǒng)。這些領域美國踐行單邊開放政策,使美國形成了一個我稱之為“地緣嵌入性世界級經濟樞紐或者平臺”——集中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優(yōu)秀企業(yè)家和優(yōu)質資本,這些要素都想進入這個樞紐,來了不想走,也走不了,因為只能在這個樞紐中得到發(fā)展。所以,盡管二戰(zhàn)以來美國政治和社會已經經歷了巨大變遷,但這些優(yōu)質生產要素從來沒有離開過這些樞紐。

從英國和美國的單邊開放經驗看,中國依然有巨量的開放空間。

這里需要強調一下,“單邊開放”和“對等開放”的不同之處。盡管在國際談判中,大家都強調“對等開放”,但實際上并不可行。正如人們所期待國際秩序是民主的,大國和小國一律平等,但事實上很難真正實現平等,對等開放也是如此。歷史地看,“對等開放”的概念臭名昭著,因為這是發(fā)達經濟體要求欠發(fā)達經濟體開放市場時所強調的貿易政策。當歐美國家先發(fā)展起來,它們會對其他國家實行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用強大的武裝力量打開其他國家的大門。美國成長起來之后,也強調“門戶開放”政策,所以西方從來沒有踐行過“對等開放”。

在實踐層面,中國早已實施大國和小國間的單邊開放政策。最典型的例子體現在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上,中國針對一些較落后和較小的經濟體實行單邊開放政策,只不過當時中國沒有使用“單邊開放”這一概念而已。

近年來,中國正式提出和使用這一概念。首先在簽證方面,中國正在向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這里的“單方面”就是“單邊”的不同表述。單方面免簽政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使用了“單邊開放”概念,強調“擴大對最不發(fā)達國家單邊開放”。李強總理在第2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指出,中方愿探討面向東盟國家實施單邊開放等舉措,逐步邁向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助推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發(fā)展??梢灶A見,中國會把單邊開放政策適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

無論從實踐上還是理論上,單邊開放對于中國和對象國(無論是單一國家還是國家集團)的關系,乃至對國際秩序正在產生深遠的影響。

來自世界秩序的挑戰(zhàn)

單邊開放如何影響世界秩序?先要看今天世界秩序面臨怎樣的嚴峻挑戰(zhàn)。

就經貿來說,美國自特朗普以來盛行經濟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使全球范圍出現“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現象。美國等西方國家是上一波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然而,由于全球化所創(chuàng)造的巨量財富得不到比較公平的分配,西方又開始搞貿易保護主義,破壞國際經濟秩序。不僅如此,美國還使用排他性的方式重塑全球化,把很多國家排擠出自己的“小圈子”。這種行為正在導致全球貿易碎片化。這個趨勢如果不能扭轉,現存全球貿易體系很快就會解體。

在政治領域,世界面臨意識形態(tài)兩極化的風險。美蘇冷戰(zhàn)半個世紀,意識形態(tài)極化對世界秩序的沖擊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今天,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繼續(xù)踐行意識形態(tài)兩極化。

美國的最終目標是地緣政治兩極化,把今天基于全球化之上的世界秩序轉型成為美蘇冷戰(zhàn)時期那樣的兩極化秩序。美國在包括中美雙邊關系、中國周邊環(huán)境和中國在國際秩序中的角色等各層面不遺余力地進行全方位的圍堵和遏制。這不僅沖擊了中美兩國關系,惡化了中國的周邊環(huán)境,更破壞了現存的國際秩序。

因此,對中國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在實現內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重塑國際秩序。

重塑國際秩序“新動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單邊開放可以說是中國同時實現內外部目標的最有效方法。

在內部,誠如前面所說,從以往經驗看,單邊開放可以促進一個國家更快更有效地發(fā)展。就經濟邏輯來說,只有在開放的狀態(tài)下,才能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讓市場配置資源。因此,單邊開放有助于一個國家在國際層面吸引生產要素。就政治邏輯來說,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踐行意識形態(tài)和地緣政治兩極化的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協商和談判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樣的情況下,單邊開放是化解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推行兩極化的有效方法。正因為是單邊開放,開放國不需要和對象國進行協商和談判。迄今為止,中國的單邊開放政策所取得的成果已經表明,單邊開放的經濟邏輯和政治邏輯已經開始發(fā)揮作用。

在外部,單邊開放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好的國際公共品。眾所周知,貿易投資會促進經濟增長。過去的美國之所以強大,一是市場龐大,擁有龐大的以中產為主體的消費群體;二是市場向其他國家開放,其他國家通過和美國的貿易投資往來促進自身經濟發(fā)展。但是,自特朗普以來,美國盛行“美國優(yōu)先”政策。拜登盡管表面上強調盟友政策,但他的“中產外交”核心也是“美國優(yōu)先”。盡管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主要針對對象是中國,但也影響到美國和包括其盟友在內的所有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例如,前些年美國為了針對中國,和一些國家搞了一個“印太經濟框架”,但參與國發(fā)現,美國并不想向這些成員國開放市場。

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單一市場。較之發(fā)達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還有巨大空間,中等收入群體也在不斷成長。中國多層次的消費群體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企業(yè)有無限的吸引力,這一點我們已經在進博會中看到。我們不僅吸引了發(fā)達經濟體的廠商,也吸引著發(fā)展中國家的廠商。中國的單方面免簽政策正在擴展到更多國家。盡管美國等一些發(fā)達國家對中國“脫鉤斷鏈”,但很多發(fā)展中國家希望通過引入中國的資本和技術來促進自身經濟發(fā)展。無論是上海進博會還是廣交會,單邊開放最終導向的都是雙邊甚至多邊貿易投資活動。

如果把中國的單邊開放政策置于中國踐行的包容性多邊主義(inclusive multilateralism)構架內,對世界秩序的影響就更顯著。盡管美國也宣稱踐行多邊主義,但這是一種排他性的多邊主義(exclusive multilateralism),即我們所說的“團團伙伙”。美國表面上在重塑全球化,但這種排他性的多邊主義與全球化背道而馳,正在摧毀現存貿易多邊主義,使全球范圍內的貿易體系高度碎片化。比較而言,中國簽署的貿易投資協定都是包容性的。單邊開放不僅體現在中國和一些經濟體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上,也反映在諸如RCEP、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合作模式和新開發(fā)銀行等上。盡管這些多邊組織開始時也呈現區(qū)域性,但正是因為其包容性,這些組織和全球化相向而行,構成了全球化的新動力。因此,無論是國家之間的單邊開放政策還是在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單邊開放政策,從短期看,都在賦予全球化新的動力,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美西方的逆全球化力量。從長期看,單邊開放政策正重塑全球化,為全球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條件。

同樣重要的是,從短期來看,中國的單邊開放政策和包容性多邊主義,不僅可以促成美國“兩極化”的努力演變成“自我孤立主義”;從長遠來看,還可以促使美國再次加入國際秩序。美國的逆全球化政策,尤其是特朗普版本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不僅造成美國盟友的擔憂,也造成了所有國家的擔憂。對包括發(fā)達國家和美國盟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來說,他們既不想和美國“脫鉤”,也不想和中國“脫鉤”,因為和任何一方“脫鉤”都會導致巨大損失。盡管今天美國的孤立主義有其理由,即所謂的重振美國,但這并不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從經濟規(guī)律來看,中國的單邊開放政策力度越大,越會從國際層面吸引更多的生產要素,越會對美國構成孤立主義的壓力。美國資本的本質是開放,美國資本從長遠看必然回歸全球化。

概括地說,中國基于多邊主義之上的單邊開放政策越來越成為重塑國際秩序的重要動力。歷史地看,任何一種貿易秩序不管是由哪一國家倡導和開始,只要是開放包容的,這種秩序便是參與國共贏的。無疑,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已經逐漸浮現成形。

[本文根據鄭永年在第七屆進博會“世界開放現狀與前景”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整理。作者系廣州粵港澳大灣區(qū)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

頂部